JOSIE也嘗試積極推荐,並介紹我該商品優缺點。網友也都知道在定價和網路售價會有一定的差距,網路購物EC是擋不住的趨勢,可以方便比價只要用功通常都能買到相對便宜的商品!超多的鄉民很都說羅蘭巴特套書組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 無敵好的!要到處比價;尋找低價及可靠的網購地方! |
|
售價:529
|
因為我自己也想要了解羅蘭巴特套書組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,所以到處尋找資訊做功課.最近我也在找羅蘭巴特套書組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的相關資訊~還有去各大拍賣網站RUTEN露天、YAHOO拍賣收集商品資料!希望我整理的資料能對我大家SAMUEL有幫助。要到處比價;尋找低價及可靠的網購地方! |
搜尋參考資料: 1.圖書與雜誌,其他-羅蘭巴特套書組 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: -Yahoo奇摩拍賣 2.書名:羅蘭巴特套書組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,原文名稱:Fragments d’un discours amoureux+Journal de deuil,語言:繁體中文,ISBN ... 3.www.kingstone.com.tw/book/book_page.asp?kmcode=2018740841379 羅蘭巴特套書組 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,作者:羅蘭.巴特,出版社:商周出版,isbn:4717702088491 4.www.taaze.tw/sing.html?pid=11100727860 TAAZE讀冊生活網路書店<<羅蘭巴特套書組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>> 羅蘭巴特套書組(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) Fragments d’un discours ... 5.www.m.sanmin.com.tw/Product/Index/004821492 羅蘭巴特套書組:戀人絮語+哀悼日記(共二冊)
|
詳細資料ISBN:4717702088491 叢書系列:NEO READING 規格:平裝 / 576頁 / 25K正 / 14.8 X 21 CM / 普通級/ 單色印刷 / 初版 出版地:台灣 內容簡介蒙田之後,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沙特之後,當代 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 幾乎沒有人會否認,羅蘭.巴特是繼沙特之後法國最重要的一位現代大師,他被奉為「新批評大師」,所跨領域從馬克思主義、精神分析、結構主義、符號學、接受美學、釋義學、解構主義……等等,這裡面總有巴特的一席之地。 幾乎沒有人能定義這位令人捉摸不定、意識流動如野雲孤飛的哲學家,這位思想家不僅在法國甚至在全球皆是學界和一般讀者研究、追逐的目標,幾乎所有人都為他著迷。然而在台灣,他長期拘守於學術的某一階層,在一群小眾間流傳,談及巴特,只能是令人卻步的「符號學大師」。又多年來巴特中文譯作在出版上的斷層,已經演變為中生代以降者只識「巴特」之名不解其思想真貌的景況。戀人絮語 羅蘭.巴特於1975年開在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的討論課,這門課以德國大文豪歌德的名著《少年維特的煩惱》為文本,和青年學子們探討戀愛百態,少年維特的愛情故事在這裡被巴特拆解成諸般情境獨白:嫉妒、瘋狂、困惑、焦灼、無解、絕望、相思難耐、舊病復發、輕生之念等等……這也成為各篇篇名。 這門談情說愛的討論課,聚焦點不是文學名著本身,而是其中戀人的傾吐方式和絮語的載體。兩年後,巴特融鑄了自己的情感軌跡和心路歷程,發展成為一種新的文體,1977年付之成書並立即風靡西方文壇,翻譯有近三十種語言,曾搬上舞臺演出,成為一代思想家羅蘭.巴特流傳最廣、最為人所悉的著作。 這是一部論述愛情的經典,更是跨時代的哲學巨著。這是一部無法用傳統體裁定性的奇書。巴特在書中嘗試了一種「發散性」行文,揉和思辨與直接演示為一體,顯示一種「散點透視」的「零度寫作」;他擷取了戀愛體驗的五彩碎片,在哲人思辨的反光鏡折射下建構出撲朔迷離的排列組合,以對應的文體形式揭示出戀人絮語只不過是諸般感受,幾段思絮,剪不斷,理還亂。而以往關於愛情、戀語的條分縷析、洋洋灑灑的「反思」卻顯得迂腐、淺陋……而這正是解構主義要證實的。哀悼日記 1977年10月25日,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,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──他的喪傷──隨手誌於紙片上。 喪母劇痛,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,也重新思考遺忘、勇氣、時間、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。他照常上課,完成許多寫作計畫、旅行講學,與朋友談笑,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,只有在日記裡,他卸下了武裝。他不再是理路清晰、言詞犀利的批評家、語言學家,而回到「家常」,回到血肉:一句話、一個畫面、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。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,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、恐懼、糾葛的巴特。他充滿矛盾:他渴望孤獨,又需要朋友;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,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;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(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),但他唯一的救贖──也只能是書寫。他想掙脫悲慟,重拾平靜;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,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,他才能與母親同在。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,及同時期作品如《明室》等等,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,而其源頭就是《哀悼日記》裡的札記。 |
詳細商品說明 |
資料來源:博客來
fb361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留言列表